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建奴上下,谁都知道多尔衮乃是大中军的手下败将,而且还是一个常败将军。
    从当年崇祯十一年入关,到山海关之战,进而又是去年的锦州大战,接着辽阳之战,多尔衮这些年来,和大中军交手不止百余次,但是结果是他只要碰上大中军,几乎都是逢战必败,从无一场像样的胜迹可言!
    现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大中军大军来了,而且兵多将广武力超强,他们满洲八旗,现如今镶蓝旗尽毁,正红旗、镶红旗几乎全没,正蓝旗到现在也没有回复,镶黄旗也损失惨重,两白旗兵力尚不足全盛时期的一半,仅剩下正黄旗尚且保存着一定的实力,但是当年那些能征善战的建奴将领们,这个时候一个个却都成了昨日黄花,已经凋零。
    屈指算来,建奴这些年来,折损在大中军手下的大将,先是岳托死于崇祯十二年出关,接着阿巴泰死于崇祯十四年通州之战,豪格也在通州之战之后失踪,后来鳌拜死于金州之战,罗洛浑死于去年的盖州之战,阿济格死于辽阳之战……
    现如今建奴之中还能算上勇将的也仅剩下了多尔衮和多铎等少数几员大将,而这些所谓的大将,又有谁不是大中军的手下败将呢?
    所以不管多尔衮如何鼓吹再现当年萨尔浒之战,可是建奴军之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遏制的失败情绪,虽然他们为了他们的荣耀,决定留下和大中军在盛京决一死战,但是看好这一场大战的建奴却少之又少。
    再加上严重的粮荒,让建奴军上下几乎人人吃不饱,这半年多下来,大部分建奴都饿的是面黄肌瘦,就连他们引以为豪的马甲兵,这个时候许多人都已经没有了战马,成了步甲,只能徒步参战,他们最为倚重的骑兵优势,在这个时候也早已无法再次发挥出来。
    随着八月二十这一天的临近,大中军和建奴军纷纷开始开赴到了盛京周边,在八月二十日之前,许多地方便已经提前开始发生交手,大中军一支支的抵达了他们预定的出发地点,迅速的将出发地周边的建奴肃清。
    这种肃清行动完全可以说是一场屠杀,凡是不肯立即投降的建奴,都迅速的被大中军的各路人马迅速的肃清,大中军为了减少后勤供应的麻烦,甚至于采取不收容俘虏的政策,凡是抓到建奴,不论男女老幼,直接杀掉,省的还要将他们向后方输送耗费粮食。
    渐渐的建奴军开始被各路大中军兵马挤压到了盛京周边的二十多里范围之内,两个骑兵师这个时候充当了遮蔽部队,依靠着他们的机动优势,不断的将大中军四周出现的建奴骑兵击退,死死的压制住了建奴大军的哨探,使之无法深入到纵深探查大中军的行动和兵力部署。
    更多的大中军斥候,则提前开始和建奴的哨骑进行了一番大规模的绞杀战,双方都极力的压缩对方的侦查范围,之前大中军斥候在和建奴哨骑交手的时候,并不占多少便宜,只能依靠着他们拥有望远镜的优势,来提前打伏击战,方能占据优势,但是这种情况在天元元年之后,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中军有意识的吸收了相当一批弓马娴熟的蒙古骑兵,将其并入到骑兵部队抑或是斥候之中,这些蒙古骑兵的加入,使得大中军的骑兵部队和斥候部队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为这些蒙古骑兵自幼也都是生活在马背上,几千年来都这样的生活,虽然他们早已不复当年蒙古铁骑的威风,但是个人的能力却并没有降低,甚至于比起半游牧半农耕的建奴,他们更有优势一些。
    所以这些年来,大中军斥候在增添了大批蒙古骑兵之后,战斗力更加强悍了许多,往往可以直面建奴的游骑,并且丝毫不落下风。
    在八月二十日这一天之前,大中军终于完成了战前的部署,死死的将数万建奴挤压在了盛京周边一带动弹不得。
    到了八月二十日这天上午的七点,也就是辰时的时候,罗立亲自出现在了最前线,只见他手提一把大刀,高高的举过了头顶,然后重重的朝着盛京方向挥了下去,刀锋直指盛京。
    “全军开始攻击!”这是罗立发出的命令。
    几个步兵师在看到了南面升起的三颗红色火箭弹之后,一起发动了进攻的行动。
    数百门重炮和各型六磅轻炮以及无数的火箭几乎同时被点燃,整个盛京周边都发出了地动山摇一般的大炮轰鸣之声,一团团烟雾迅速的腾起笼罩住了炮兵的阵地。
    一颗颗呼啸的炮弹飞出了炮膛,朝着目标疾飞了出去,重重的砸落在了建奴军的头顶上。
    大中军现如今形成了完备的炮兵应用体系,每逢大战之初,都要进行一番炮火准备,为出击的步骑兵以及工兵打开前进的通道。
    整个各方的炮火准备时间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剧烈的炮击顿时便将建奴外围的防线打成了一锅粥,无数建奴兵在炮击之中四散奔逃,惶惶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虽然建奴的军将多次试图重新将溃兵组织起来,进行反扑,但是每每他们刚刚将建奴兵汇集在一起,马上便会被前线的观察手发现,立即招来重炮进行轰击,所以建奴的集结反击根本无法完成,便马上会被群炮轰散。
    虽然建奴也在盛京城外构筑了一道道的防线,但是在无数重炮的轰击之下,他们的防线就如同一张张废纸一般,被大中军撕碎。
    到了八时的时候,猛烈的炮击突然间便停止了下来,无数早已枕戈待旦的大中军步骑兵以及负责为大军清除障碍的工兵们猛然间发出了一声震天般的怒吼,然后便如同乌云一般的漫过阵地,呼啸着朝着建奴的防线冲去。
    建奴军这个时候外围的兵马早已在大中军的炮击之下乱成了一锅粥,面对着潮水一般攻来的大中军步骑兵,他们根本无法阻止大中军的进攻。
    仅仅是半天时间,大中军步骑兵和工兵部队便突破了建奴在盛京城外的三道防线,外围的一万多建奴半天时间之内便在大中军的猛烈攻势面前灰飞烟灭,被屠杀的尸横遍野。
    众多工兵部队迅速的清理掉了防线上的建奴的工事,铺平了一条条前进的道路,大批步兵和骑兵配合着轮番突进,如同重锤一般的重重的砸在了建奴的一道道防线上,并且将一支支建奴的兵马击碎,驱赶着溃退的建奴逃向下一道防线。
    建奴虽然这个时候也组织了一些火炮进行抵抗,但是他们的火炮数量十分有限,只要炮位上的火炮一开火,马上便会招致更多的大中军炮火的炮击,许多建奴的火炮只能发射个两三发炮弹,便迅速的会被大中军的重炮给掀翻,打的建奴的炮手抱头鼠窜,基本上没有起到有效的阻止大中军的作用。
    本来多尔衮以为,在他们严密的筹备之下,设置了这么多道防线,怎么也能守个十天半个月,杀伤大批的大中军,可是没成想他们所有的努力,在大中军炮火和步骑以及工兵的配合之下,都根本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倒是他们设置的一些胸墙,还多少给大中军制造了一些麻烦,一些建奴的弓箭手躲在胸墙后面,撑住了第一轮的炮火准备之后,等待大中军的步骑接近,他们才站起身放箭,这样多少射杀了一些大中军的兵将,但是大中军调整的速度也很快,往往一受到这样的阻碍,便马上停止前进,从后面调来重炮,对准这些低矮的胸墙抵近直接炮击,这样的胸墙根本挡不住重炮的轰击,转瞬之间便被成段的轰塌,连带着胸墙后面的建奴兵也多被轰杀抑或是埋在了胸墙下面。
    一些建奴开挖的沟壕,也阻碍的大中军的前进,但是大中军也早有准备,在清理了鹿砦和拒马之后,将一些特制的壕桥车推过来,在步兵排枪齐射的掩护下,轰隆一声便架在了壕沟上面,铺成了一座便桥,大批大中军骑兵或者步兵马上便会通过这些壕桥车,用无数霹雳炮开路,炸飞阻路的那些建奴,迅速的撕开建奴的防线,然后立即扩大战果,撕破建奴好不容易精心构筑起来的防线,迅速的击溃建奴兵马。
    建奴所有的努力,在大中军优势火力和成熟的诸兵种配合之下,迅速的瓦解掉。
    更可气的是大中军后勤的保障,更让建奴感到丧气,进攻中的大中军在中午之后,居然可以就地停下来休息,马上便会有大批大中军的火头军,抑或是用独轮车,抑或是肩挑手提,将大桶大桶热气腾腾的热饭菜送到最前沿,并且还有特腾腾的馒头大饼,让进攻部队的兵将们可以在前线就吃上热饭。
    而反观建奴,一个个饿的眼都是绿的,每天他们只能靠着一些稀的可以照出人影的稀粥勉强活命,大战一起更是连稀粥也没得喝了,一个个饿的手软脚软,眼睁睁的看着不远处大中军兵将们大吃大喝,似乎还有肉汤可喝,馋的这些奴兵们一个个口水直流,恨不得喉咙里面伸出一只手去抢一把。
    建奴实在是被打急眼了,一些兵将翻身上马,呼啸着杀出防线,向大中军进行反冲击,试图去抢夺一些食物果腹,但是他们的行动其实跟自杀无疑,每每他们刚刚一冲出来,便马上会招致大中军的排枪枪毙,不等他们冲到大中军近前,便纷纷被打翻在地,连他们的战马也马上变成了大中军改善伙食的肉,被拖下去剥皮拆骨,很快便会又变成一锅锅的肉块和肉汤,被送给大中军打牙祭用。
    一天激战下来之后,建奴在盛京城外设置的道道防线,很快便被大中军一一突破,城外的两万多建奴军,在大中军的打击下,迅速的崩溃,被杀的杀,抓的抓,甚至于出现了大中军在阵地前面摆出几筐馒头,便招得大批的建奴兵丢了家伙逃到了大中军阵地投降,只求能得一个杂面馒头充饥果腹。
    最终只有几千建奴兵,放弃了城外阵地,逃入到了盛京城中,旋即便被大中军四面合围,牢牢的困在了盛京这座并不大的城池之中。
    而这个时候,肖天健作为皇帝的一纸圣谕也抵达了军前,肖天健着令此次参与会战的各部人马,要严肃军纪,不许再滥杀俘虏,此战得胜之后,只严惩首恶,其余的八旗俘虏,除了伤者,要尽可能的予以保留。
    第二百零三章 建奴命运的裁决
    这份圣旨顿时让大中军将士上下一片哗然,纷纷表示在这个节骨眼上对于皇上这个圣谕无法理解,更有军官直接派人向他们的上级询问原因。
    本来罗立也对肖天健的这道谕令表示同样的不满和不理解,幸好前来传旨的人员低头附耳对罗立耳语了一番,罗立听罢之后,脸上顿时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连连点头称是,一脸贼笑的对传旨之人说道“末将明白了!请您回京之后回复圣上,末将定会按照圣谕来办,定不会让下面乱来!”
    大中军在罗立的统御和指挥之下,很快肃清了盛京城外的建奴的抵抗,牢牢的将盛京给包围了起来。
    但是在完成合围之后的大中军忽然间却又停止了继续的攻击行动,忽然间改为了围困,连续半个月的时间,除了每天时不时的朝着城内开炮,给城内建奴造成混乱之外,并没有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大中军这样的行动让多尔衮还有奴酋的新皇顺德很是有点疑惑,但是很快他们便还是搞清楚了大中军的意图。
    盛京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城,根本不可能再有援军会来救援他们,他们只能在城内坐以待毙,而因为连续的战祸和旱灾,使得盛京城内粮食严重匮乏,现如今逃难的旗人又都挤入到了盛京城中,更是加重了城内的粮荒。
    本来建奴并没有打算坚持的时间太长,在他们看来大中军应该很快便能打下盛京,到时候他们玉石俱焚与城同亡也就拉倒了,所以对于粮食匮乏的问题倒是也没有太过重视。
    可是几天之后,他们便发现城内的粮食开始出现断绝,最初几天建奴还能硬撑着,可是十天之后,他们便开始杀马用以果腹之用,半个月之后城内的马匹也已经被他们吃光,于是他们只能想办法吃树皮、皮革之类的东西。
    而大中军这个时候却利用这半个月的时间,派出骑兵在盛京周边方圆百里之内展开了行动,将这一带许多旗人以及他们的包衣奴像赶鸭子一般的驱赶在一起,然后将其抵抗粉碎,令其放下武器投降,又将他们尽数都关入到了一座座新建起来的集中营之中。
    这些集中营统称为劳役营,被抓起来的旗人以及他们的包衣奴被分别看管起来,然后派人对其进行甄别,按照大中军制定的原则,凡是在关内被掳出关的汉人,在这里被甄别出来之后,就地对其释放,大中军给予他们粮食土地,对其就地在关外进行安置,并且选择其中精明之人充任甲长之职,重新编成屯堡散布开来进行屯耕抑或是放牧。
    但是对于其中曾经跟随建奴充当过跟役参与过入关行掠之人,却要继续留在劳役营之中做事,以示对其的惩罚,然后根据他们的罪责大小不同,给予其五年至之年的劳役期,劳役期间视其表现,可以给予减免刑期,劳役期满者,就地编入各处屯堡之中成为辽东的原住民,可以恢复他们平民身份。
    至于那些旗人,不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族的,统一全部归入劳役营之中服劳役,期限为终身,不得减免刑期,直至其服役到死为止!
    于是许多大中军兵将总算是理解了他们圣上的一片苦心,原来他们英明的圣上这是要免费的劳动力呀!
    经过近二十天左右的肃清行动之后,辽东现如今抚顺以南的区域基本上都落入到了大中军的手中,重回到了大中朝的统治之下,这些地方的几十万旗人,经过这番巨变之后,近半以上死于了战祸之中,剩下的几十万包衣奴则纷纷被释放,被分配到了辽东各地屯耕编制,形成了一个个的全新村落。
    在九月十五的时候,眼见着天气逐渐的再次进入到了冬季,随时都可能会下第一场雪的时候,罗立这才和刁正会同诸军大将来到了盛京城下。
    大中军最后一次对盛京城内的建奴进行了劝降,令其马上打开城门向大中军无条件投降,否则的话便要开始发动攻城行动。
    而此时盛京城内早已是粮食断绝,连战马基本上都被他们杀光吃掉,多尔衮这些奴酋到现在才明白,大中军根本就是在消耗他们的力量,只等着他们自己吃光了战马之后再无突围逃走的可能,才对他们发动最后一击。
    对于大中军的最后通牒,多尔衮和顺德帝都发扬了他们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断然拒绝了大中军的最后通牒,督率着剩余的那些建奴兵将登上了盛京的城墙,架上了他们仅存的一些火炮。
    罗立从望远镜之中观察了一番盛京城头,和刁正等诸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对视冷笑了一声,罗立轻咳了一声嘴角露出了一抹残忍的笑容。
    “开始吧!……”
    盛京攻防战历时总共三天时间,大中军集中全军重炮共二百余门,全部陈布在了城南的德盛门和天佑门这两个南门外,其余城门则以营属六磅轻炮进行封锁,攻城开始之后,大中军两个重炮团和诸独立炮营便集中火力于两个南门处,开始了长达一天一夜的连续炮击。
    这一天下来,许多重炮几乎都大红了,不得不进行反复的冷却之后,才继续得以开火,甚至于出现了多起炮膛炸膛的恶性、事故,可见这一场炮击的强度之大,炮火之猛烈程度。
    大中军实现用两个多月时间储备下来的弹药,几乎在一昼夜间,被这些炮兵都倾泻、了出去,现如今气温已经到了结冰的程度,许多炮兵还是热的甩去了身上的棉衣,赤膊上阵对大炮进行复位和装填,一些人甚至炙热的炮管烫伤,更有人后来感了风寒。
    后来炮兵体力耗尽之下,罗立将辎兵营的士卒也派给了炮兵,让他们帮着炮兵对火炮进行复位,毕竟这个时候还都是架退火炮,尚不可能出现管退火炮,每放一炮之后,都要对炮架重新复位装填才能继续发炮,所以火炮的复位是炮兵的最大的体力工作。
    幸好大中军兵力充沛,轮番派出辎兵营的兵将帮忙,否则的话仅仅是这一天的炮击,就能把所有的炮兵彻底都给累趴下。
    经过一天一夜的炮火准备之后,再看盛京城的南面城墙,这个时候仿佛先是遭了一场冰雹的豆腐一般,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坑洞,整个南面城墙的城垛,到了这会儿全部都被炮火削平,再也看不到旧日的景象。
    大段大段的城墙开始发生了崩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宽达盈尺的裂缝,整面城墙的包转全部都被炮火剥离,露出了下面的夯土城墙。
    甚至于连西侧的天佑门的瓮城城墙,全部都被轰塌了下去,露出了翁城内的主城门,此时天佑门瓮城内的主城门,也早已被炮火摧毁,敞开成了巨大的黑洞。
    建奴在城上的守军不用说了,在这样的炮火之下根本无法在城上生存,纷纷逃下了城墙,避入到了城中,几员建奴守将轮番登城观看战况,结果都被大中军猛烈的炮火撕碎在了城墙之上。
    眼看天佑门瓮城城墙倒塌,露出了后面的主城门,建奴多次试图封堵城门,可是最终在大中军猛烈的炮火袭击之下,建奴也没有能将主城门封堵上,反倒是在城门洞里面丢下了一地的碎肉和人体的零件,最终建奴只能勉强在主城门内,临时扒掉了几个院子,利用砖石和木材,搭出了一个简陋到了极点的内瓮城来作为城门最后的防线。
    大中军到了这个时候,一支支突击部队都进入到了出发地点,随着炮击结束的同时,数千突击人马纷纷跃出了胸墙,呈几路齐头并进,喊杀震天的奔向了城墙和坍塌的城门。
    多尔衮亲率正黄旗和正白旗两旗兵将负责镇守城南,双方激战近两天时间,多尔衮终于表现出了他作为悍将的本色,在城南一带愣是率兵死守了两天时间,才最终让大中军攻入到了城中。
    双方这次攻防战打的是极为惨烈,灰蒙蒙的夯土城墙上洒满了两军将士的鲜血,城上城下更是遍布着两军将士的尸体,在入夜之后的寒风之中冻得梆硬,许多奴兵和大中军将士的尸体纠缠在一起,怎么都无法分开,可见的双方都拼尽了力量。
    但是建奴这样强烈的抵抗,也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在大中军花样百出的攻城方式和行之有效的诸兵种配合之下,他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大中军除了用排枪战术在城外对攻城部队进行支援之外,还派出工兵部队不断的对城墙进行爆破作业,另外大中军还利用他们手中的霹雳炮作为近战利器,不断的轰杀堵口的奴兵。
    奴兵的死伤极为惨重,几次都险一些发生崩溃,但是最终都被多尔衮给稳定了下来,可是随着一批批生力军倒在城墙上下的时候,多尔衮渐渐的拿不出更多的兵力来阻止大中军的进攻了。
    最终多尔衮心知无幸,带着身边仅存的数百白甲兵发动了一次决死反冲锋,这些建奴兵皆为建奴之中最强悍的兵卒,每个人都战技超强,而且防护极好,数百人同时冲出城门,瞬间便摧垮了一支正在攻击城门的大中军。
    面对着这样一支强悍无匹的凶兽般的建奴兵将,负责指挥天佑门作战的李定国当即下令暂时后撤,集中火力对其进行打击。
    两千多杆燧发枪对准了这伙冲出城门的建奴兵,同时开始集火射击,在城门处顿时便腾起了一片片的血雾。
    第二百零四章 赶尽杀绝
    多尔衮浑身浴血率领着麾下的白甲兵做着无谓的冲锋,一批接着一批的被炽烈的铳弹打翻在地。
    突然间多尔衮身形一顿,胸口腾出了一团血花,打的他猛然趔趄了一下,但是他还是用刀拄地,强撑住了身形,踉跄了几下之后,再一次狂吼着朝前扑去,这个时候有神射手盯住了多尔衮,不约而同的调转枪口瞄准了他。
    随着一连串的枪声响起的时候,多尔衮全身上下爆出了一朵朵的血花,一颗弹丸更是直接命中了他的额头,将他的半个天灵盖掀开,多尔衮这才颓然倒了下去,身体抽搐了几下之后,这才彻底的寂然不动。
    随着多尔衮的阵亡,建奴最后的抵抗也被彻底摧毁,几百最精锐的白甲兵,仅仅是回光返照一般的爆发出了一朵绚丽的花朵一般,迅速的便如同昙花一般的凋谢在了城门外面,大批大中军山呼海啸一般的杀入到了天佑门之中。
    城内的肃清作战又持续了大致一天多时间,战事才彻底归于了平静,建奴皇帝顺德得知城破的时候,在城中的皇宫里面自刎身亡,奴酋多铎试图从北门突围,但是被堵在了城门外,也是一通排枪之后,被打死在了北门之外。
    此战之后,大清除了提前逃入山中的万余旗人之外,其余的建奴不是被杀,便被大中军所俘,狗屁的大清国至此也彻底宣告了覆亡,历史上再也没有了所谓的大清国这个称号。
    罗立亲自率领诸将进入到了城中,并且在北门之上亲手升起了大中朝的大龙旗,宣告了辽东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随后的数天时间之中,一批批建奴的牛录章京以上的奴酋们,被从战俘之中甄别出来,押出了集中营,在营外被一个个的吊在了绞首架上,并且按照大中军的命令,这些奴酋的尸体三年之内不许被放下,就这么让他们悬挂在一座座集中营外面被寒风风干,任由乌鸦啄食他们的尸体,以此作为震慑那些旗人所用。
    全部俘获的旗人全部交予劳役营之中,被运送到山中以及矿点上进行伐木以及开矿的苦力使用。
    辽东其实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这里有遮天蔽日的茂密原始丛林,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除了铁矿之外,抚顺还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肖天健之所以在最后关头,下旨不得滥杀八旗俘虏,要的就是这些免费的劳动力。
    在大批移民未到辽东之前,大中朝需要有人替他们伐木,来满足今后大中朝开建更多船只的木材所需,更需要大规模的开采煤矿和铁矿,来扩大炼铁和炼钢的规模。
    一个工业化的社会,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钢铁的产量,而在肖天健的记忆之中,东北无疑具备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开采这些矿藏资源,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是眼下大中朝百废俱兴,到处都需要人,土地也需要农民耕种,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投入非常多的移民来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无疑这些八旗俘虏便是最好的人力资源,如果单单因为民族仇恨便将他们尽数屠杀的话,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利益的!
    所以肖天健这才下旨,要求诸军停止关外对于建奴的屠杀行动,而是改成将他们俘虏之后送入劳役营之中做事,当然保留建奴也是有条件的,像那种负伤丧失劳动力的还有一些老弱病残的,便无需进行保留,因为大中朝在辽东成立的劳役营需要的是劳力,而不是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的慈善机构,故此经过清理之后,大中军在辽东一带一共俘获了近八万建奴以及他们的包衣奴,投入到了劳役营之中。
    当然战事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彻底结束,还有一些建奴逃到了更北的地方,躲入到了山林之中,这些人只要一朝不被解决,便是不安定的因素,必须要进行清除。
    但是接下来再使用近十万大中军对其进行清剿,很显然便属于不经济的行为了,所以在大中军攻克了盛京之后,十月间大中军两个骑兵师以迅雷的速度,迅速的收复了抚顺城、萨尔浒、铁岭和赫图阿拉等地,残余的建奴根本无法继续抵挡大中军的攻势,只能纷纷逃避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回到了他们之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之中,整日里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着他们末日的到来。
    至此历经两年时间的辽东征伐战也正式宣告结束,这一战以建奴的完败而告终,大中朝彻彻底底的恢复了对整个辽东的统治权。
    随着冬季的到来,大中军开始停止了辽东的用兵,一支支不隶属于辽东军区的参战部队,在十月末之后,纷纷南下辽南,在旅顺口抑或是大连湾一带,乘坐上了海船,一批批的返回到了原来的驻地。
    而辽东军区的两个步兵师,也在十月末结束了大战之后,以协助高丽国清剿剩余逃入朝鲜的建奴为由,开拔到了义州和宣州两地屯驻,他们今后将会作为朝鲜保护军,在开春之后,进入到朝鲜国内进行驻扎。
    按照肖天健的规划,朝鲜国作为大中朝的属国,今后不再需要自己拥有军队,朝鲜国的防务将全权改由大中军来为其提供保护,另外作为属国,大中朝也将拥有朝鲜国的税收权、海关权、商品的进出口权以及外交权,当然朝鲜国王还是会被保留下来,毕竟他们作为朝鲜人的荣誉的象征,不能轻易的便被废除掉,否则的话肖天健对于朝鲜国王的敕封也就会成为谎言。
    当然朝鲜国王肯定会不高兴,朝鲜人肯定也不会很满意,但是这对于大中朝来说,不是什么问题,想想看建奴这样的强敌,都在大中军面前最终灰飞烟灭,那么虚弱的朝鲜军当然也不会是多大的问题了。
    至于那些逃入山林之中的建奴余孽,肖天健和内阁大臣商议之后,认为对其大规模用兵已经不划算了,但是又不能就这么听之任之,必须还要对其进行清除。
    所以肖天健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采取赏金猎人的方式,在辽东登记注册一批赏金猎人,凡是愿意干这个买卖的人,都必须要在辽东官府进行注册,然后他们可以携带火器进入山林之中对建奴余孽进行游猎。
    凡是杀一个建奴者,可到官府领取赏银十两,生擒一个建奴男壮者,送交给劳役营,可获得白银三十两,年轻女人十五两,小孩儿二十两,作为他们的奖赏之用,除此之外,他们的缴获可以归于他们自己,同时还可以根据他们的成绩,在辽东北部授田,作为他们的私产。
    于是消息一出,许多辽东的大中军兵将便纷纷要求注册成为赏金猎人,包括一些蒙古人也纷纷提出要干这个买卖,于是一支支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的赏金猎人队伍便在辽东形成,开始远赴各处山林之中,对辽东各地残余的建奴余孽发动了清洗行动,而这种行动无疑对建奴来说,是一种赶尽杀绝的办法。
    这样的行动代价很显然要比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消耗小得多,这些赏金猎人们,除了入山搜捕建奴余孽之外,还可以进行渔猎活动,采集人参等辽东特产,通过这些渔猎活动,他们还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报酬,今后更利于将大中朝的势力伸展到更北的地带。
    在十月底的时候,建奴奴酋多尔衮、多铎、叶布舒等人的人头被罗立用木匣派人呈送到了北京城。
    肖天健在城内的天坛亲自主持了一次隆重的献祭仪式,昭告天下建奴已灭,辽东已经被大中军克复。
    消息传至国内各地,可谓是举国欢腾,老百姓包括士子读书人无不人人振奋,大明王朝历经几十年,都没有能解决的建奴,大中朝新立不过区区四五年时间,便令其灰飞烟灭,将汉人失去的辽东再一次克复,拿回到了汉人政权的手中,这对于国内之人来说,当然是个巨大的好消息了。
    同时这个消息,也让国内大批对于大中朝心怀不满的挺明分子,充分的认识到,大中朝已经是如日中天,再也不是他们可以撼动的巨厦了,不少人当即便死了狗屁的反中复明的念头,彻彻底底老老实实的甘心今后做大中朝的顺民了。
    总之辽东之战的胜利,对于大中朝来说,是个绝对的利好消息,最重要的是通过此一战,大中朝彻彻底底的将这个汉人的心腹之患从这个世上抹去,也许这个民族不会因此覆灭,但是净此一难之后,这个在旧时空带给中国无数屈辱的民族,肯定从此将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再在辽东兴风作浪。
    作为皇帝的肖天健,在祭天之后,想了一下之后,决定派人将这些奴酋的人头,又移到了崇祯的陵墓前面,摆在了崇祯的灵前。
    肖天健并不是要以这些奴酋的人头,来向这个死去的大明末代皇帝炫耀他的武力,而是要以这些奴酋的人头,告慰一下九泉之下的崇祯。
    崇祯是个不幸的皇帝,从他的大明先皇手中接过了一个烂摊子,虽然他殚精竭虑的想要重振大明王朝,但是整体上来说,大明还是积重难返,已经无可救药了,所以不管他如何努力,最终还是导致了大明的覆灭,但是崇祯很清楚,他的大明王朝之所以亡,起因还是在关外建奴身上,现如今建奴已灭,肖天健认为,很有必要让崇祯泉下有知,也知道一下这个大好消息。
    第二百零五章 永历的解决
    当然辽东战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大中朝的军队便可以马放南山、卸甲归田了,大中朝也并未因此便可以就此高枕无忧。
    北方亡了一个建奴,但是并不代表着就彻底安定下来,建奴的覆灭,短时间之内也造成了辽东势力的一个真空期,被建奴欺压了几十年的蒙古诸部,在这个时候也开始蠢蠢欲动,开始试图将触角伸入到辽东之地。
    对此肖天健和内阁大臣们也很快便有所察觉,随即在天元六年初,肖天健便下了一道谕旨,在辽东成立辽东行省,暂时负责管理辽东之地,蒙古诸部非得到许可,不得擅自进入辽东之地放牧,同时肖天健采纳了内阁的意见,以襄助朝廷剿灭建奴有功的理由,大封积极参战的蒙古诸部以各种官职。
    当然在敕封这些蒙古诸部的同时,大中朝也刻意的压低一些大部落的地位,并且没有明确给这些部落划分他们的领地,说白了就是采取了二桃杀三士的办法,让这些蒙古诸部之间因为地盘和官爵的差异,相互之间产生猜忌和仇视。
    这种计谋对于汉人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但是又不得不说,这种办法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当然对于那些在此次辽东之战之中,一些左右摇摆,抑或是坚决的站在了建奴一边的几个蒙古部落,肖天健也没有忘记他们,一手拉一手打,让蒙古诸部明白,今后谁要是再跟朝廷为敌,也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故此在辽东之战刚一结束,他便下旨令蒙古诸部对这几个部落进行讨伐,并且明令必将其灭族,凡是参与对其征讨的诸部,可以瓜分他们的族人充为奴隶,并且可以瓜分他们所拥有的草场,水源,作为战利品。
    时之此时的蒙古诸部,内部早已是四分五裂,不过这些蒙古诸部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即是现如今的中原王朝大中朝,已非当年的大明王朝那么软弱可欺,与之相对抗,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这两年之中,他们许多部落配合大中军进剿建奴期间,也都见识过了大中军的厉害,故此对于大中朝,现在他们兴不起一点对抗的念头。
    除了这些政策之外,肖天健还着令蒙古诸部,将他们部族之中最好的骑兵送至辽东和西北军区服役,并且抽选诸部之中的少年进入到讲武堂抑或是太学院进行培养,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通过这些手段,培养蒙古诸部的这些中坚力量国家意识感,久而久之,待到这些人都认同了国家这个概念之后,蒙古诸部一些人再想搞什么分裂独立,于中央对抗,便会失去支持。
    另外为了逐步加强对于蒙古草原的控制力,在天元六年开春之后,肖天健再次敕令辽东军区骑兵一师和西北军区骑兵师以及两个步兵师,以及两个两万人规模的劳役营,以刘耀本统帅,携带大量的建筑工具,出大同府前往归化城,重修归化城。
    而归化城便是后世的呼和浩特,乃是早年明万历九年的时候,蒙古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所筑,因为当时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大中朝之所以选择这里重新扩建归化新城,其目的便是作为今后大中朝深入蒙古草原的桥头堡,此举虽然蒙古诸部有所担忧,但是大中军携刚刚灭掉建奴的大胜之威出关,即便是他们不太高兴,也没多少人敢说个不字。
    而一个蒙古部落很显然不太开眼,居然试图阻止刘耀本率部前往归化城,沿途屡次袭扰大队人马,并且杀害了几百名劳役营的劳役,结果马上便招致了刘耀本的铁血报复,刘耀本亲自率领三千多骑兵

章节目录

免费其他小说推荐: 她的新童话 我的爱情日志 妃暖君心:皇上,请翻牌 游戏王之未来王的预言 野性迸发的女人 娇女重生之男神离远点 泾晖日志 战神夫妻之锦绣田园 太元局 穿越不同世界体验不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