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刻,她觉得面前的人,比她还命苦。于是,青霞便掏出自己用以养老地钱,分散给他们。
    在青霞正要穿过另一条街巷时,忽然碰到了开封难民所的所长赵惜。在得知赵惜所长是为难民所经费而奔走时,青霞立即回到身后的汽车上,从她的包袱里掏出五千元大洋(此事被刊载在一九二二年七月九日的《新中州报》上)。
    青霞给开封难民所捐助五千元大洋之后,坐上汽车,继续北上回娘家。可当路过繁华的街道时,却发现一个瘦弱而单薄的小女孩,正坐在商店的门,孤苦无依的东张西望,张嘴向过往行人乞求着什么。小女孩的面前,还放了一个盛满鲜花的花蓝。
    青霞知道,这是一个卖花的小女孩,可是,那女孩子东张西望的迫切神情,实在是让可能性怜。于是,青霞又让开车的三哥停下车。
    青霞下车,走近那个瘦弱的小女孩子,却听到她正在唱着凄凉的卖花歌“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手提花蓝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
    花儿虽美,花儿虽香,无人来买,怎么办呀!满满
    空空钱囊,如何回去见爹娘……”
    青霞急忙摸身上,却发现已身无分文,于是,她又急忙奔进汽车,在她的包袱里一阵急乱寻找摸索,却发现,她给自己留下地所有钱,在发散给偏僻陋巷里的腌脏穷人之后,在刚才已全部捐助给开封难民所了。
    此时此刻,青霞第一次尝到了想帮助人却没钱帮助的痛苦滋味。于是,她只得面红耳赤地向两位哥哥伸出了求助之手。
    两位哥哥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叹息一声,只得下车,出钱将卖花小女孩的鲜花,全部买了下来。
    青霞这才心满意足地坐上汽车。
    青霞回到安阳马府,回到生身母亲居住的院落,她的母亲呼延,早已站在院落门口,等候多时了。看到女儿青霞,急忙迎了上去。
    一阵风吹过,似乎能把青霞给掠倒,她不经意地晃动了一下,急忙站稳,凄绝而艰难地走上前,虚弱而苍白地冲母亲微微一笑,扑进了母亲怀里。
    青霞抬起头,凄绝而幸福地冲母亲微微一笑,在母亲的抚慰之下,怔怔地望着母亲身后的那个院落。
    院落依然如旧葡萄藤错纵交横地盘起的藤蔓棚,棚下的石桌、石凳依在,只是缺少了给予母亲幸福地父亲。所以,它们都显得那么孤独而凄凉。
    因为没有了父亲,这个家,这个马府,还有母亲的幸福,都随着父亲的不在而消失了,随着父亲的不在,哥哥们的肩上有了各自负担和重量,也真正品尝到了世间炎凉,人情冷暖,父亲是这个家里所有人的幸福,尽管他不曾躬身送给每个人幸福,他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幸福和安全
    有时候,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家的楼阁便摇摇欲坠,楼阁里地人便慌恐害怕,没有了安全感,
    青霞忽然想起了丈夫,想起了那个孤傲的清俊男人,那个目视一切的男人,那个任性孤傲的男人,那个靠大烟维持生命的躯壳。仅仅是具躯壳,却能使楼阁里的人安全稳定,使楼阁完整无缺,没有他,楼阁里瞬间冰冷起来,凄凉起来,寂寞起来。仅仅是具躯壳,刘氏族人便不敢欺凌自己,便不敢寡分自己。
    唉!一个楼阁的原始顶梁柱一旦倒塌,再好的栋梁都无法代替,无法给予这个楼阁里的人那种原有的安全,那种原有地幸福,那种原有的天伦之乐。
    青霞在母亲地爱抚之下,慢慢走进了当年景物依旧的院落。
    二
    一年之后的春夜,青霞午夜梦醒,一个人躺在黑暗之中,郁闷和思念突然涌满她的胸腔,一阵阵连绵不断地剧痛在她胸腔中撕烈开来,前尘往事如落雪一样,纷纷涌过来,清晰而混乱的一幅一幅画面,不断从夜色中浮出,在青霞周围铺展蔓延。
    青霞又仿佛看到了她地新婚之夜,丈夫掀起她的红盖头那一刹那地惊喜,仿佛看到了钟端倒在血泊之中,仿佛看到了丈夫临终之前抓着她的手地恐慌和绝望,仿佛看到了她被大娘逼迫着裹小脚时的日夜啼哭,仿佛看到了祖母临终之前地僵硬面孔……。
    就这样,青霞老是处于无穷的幻觉之中,她的周围,不断有华丽的色泽涌现,又不断消失。钟端和耀德的亡灵,不断恍惚地在她面前出现。他们在她耳边,一会儿说话,一会儿微笑,一会儿黯然神伤,一会儿邀请她回到从前,回到过去去。
    于是,从前的那些往事,便破空而来,席卷吞噬着她的思维和记忆,欢乐的童年,慈祥尊贵的祖母,俊美的母亲,爱她胜似生母的大娘,牵挂疼爱她的父亲,新婚之夜的丈夫,倒在血泊中的钟端,婆婆和丈夫的葬礼,刘氏族人的凶恶和丑陋……,过去的一切如轰隆隆坍塌的楼阁,青霞忽然觉得自己正站在天际的辉煌废墟之中,绝望,孤独而寂寞。
    青霞的眼前,不断出大团大团华丽的色泽,父亲,丈夫和钟端地面孔轮翻在华丽的色泽里绽放又消失。她生命中三个重要的男人,牵挂着她的心,那三个男人至死也牵挂着她。她仿佛看到多年不见的父亲从远方归来,依然年轻俊雅;她仿佛听到年轻的父亲在轻轻呼唤她的||乳|名“七丫!七丫!七丫……”
    听到父亲的呼唤,青霞立时意识到了死亡,可她却没有丝毫的害怕了恐惧。因为她知道,人从来世上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还要回到那里去。现在,自己终于结束了这一切,结束了少年地憧憬,结束了青壮年的奔腾和纷争,生命正在枯萎,正在静静地消亡,正在悄悄地回去。怪不得丈夫刘耀德临死之前,不住地说“走”这个字,原来人来世上,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她当时实在不理解丈夫所面临的心境呀!
    此时此刻,青霞惊喜地发现,死亡的过程竟如此的美妙,那种一了百了的无牵无挂,那种即将入土为安的沉寂,那种回望世间滚滚红尘、看众生悲欢离合时,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冷静……这一切,竟如此地妙不可言。
    青霞突然明白,丈夫离世的时候,之所以恋恋不舍,之所以恐惧害怕,皆因为有所牵挂牵挂自己,牵挂刘家的店铺和家业。而现在的自己呢!此时面对死亡,之所以如此平静,如此坦然,皆是因为自己无牵无挂。
    唉!就死就死吧!反正自己无愧于这个人世,无愧于这个人世上所有与自己打交道的人。
    于是,青霞在父亲的轻声呼唤之中,幸福而快乐地奔向了父亲。
    也知过了多长时间,黑暗中的呼延氏,慢慢睁开了睡醒后干涩的双眼。可她却听不到每天这个时辰女儿那要命的咳嗽。奇怪呀!难道说女儿痊愈了,就是痊愈也不能痊愈的这么突然,又这么彻底呀,连一丝半点地咳嗽气儿都没有了。
    于是,呼延氏带着醒来后的隔夜疲倦,用沙哑而干涩地声音,轻声慢语地呼唤着女儿“七丫!七丫!七丫……”
    可不管呼延氏如何呼唤,回应她的始终只有凝固般的寂静。
    屋里一片
    没有一点声息。呼延氏慢慢伸出双手,试探着去抚:现女儿的一双手全部裸露在被子外边。她一阵隐隐的心疼,试着将女儿地双手放回被子里,却发现女儿的胳膊已经僵硬,她怎么也不能活动自如地将它放回被子里。
    不祥地预感如同闪电般的从她体内驰速穿过,此时此刻地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睡醒后的困倦立即消失,她激灵一下坐起,双手发疯般地去抚摸女儿地脸颊和身体,却恐慌地发现被窝里的女儿身上,有着与这个季节不相付的温度——冰冷。
    呼延氏怎么也不相信,不相信女儿就这么平静地离她而去,而就在她的身边,却没有留下一言半语。
    她不相信,也许躺在黑暗中的女儿在与她开玩笑,因为女儿从小就淘气。
    呼延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女儿的面容,想看到女儿因为不敢出气而憋得满面通红的样子,想看到女儿因恐吓她成功而强忍住笑的辛苦姿态。
    她慌手慌脚地下床,摸到了蜡烛,因为心慌激动,费了好长时间才将蜡烛点燃,当她颤抖的手端着蜡烛照过去,浓黄的烛光里,呼延氏没有看到想像的一幕。
    呼延氏看到女儿的面容苍白,清瘦,迟暮,但却端庄。脸上是如同雕塑般凝固的微笑,像落日后的一抹余霞,好像她很幸福地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去了,可又怕亲人悲伤难过,在灵魂离开身体的一刹那,便将这个幸福的微笑,凝固在端庄而迟暮的脸上。
    女儿好像要告诉所有看到她这个微笑的人,她的灵魂很幸福快活,她没有死,只是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去了,
    一瞬间,呼延氏的世界天塌地陷了,轰隆隆的坍塌声如炸雷一样击荡着她的五脏六腑,每一根神经。
    几十年前,夫君马瑶的离世已经让她的世界天塌地陷了。不过,那时她有女儿七丫,有希望。可现在,她什么也没有了。
    什么也没有了,生命便走到了尽头。
    一滴滴滚汤、流淌的烛泪,巴答巴答滴在呼延氏的手上,也滴到她冰冷的心上。于是,她慢慢地转过僵硬的身体,想把蜡烛放到烛台上,可她的手怎么也抬不起来,她整个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僵硬,灵魂仿佛凝固了一样,只有隐隐约约地一点主意识,还让她记得,这个世界已经天塌地陷了,她什么也没有了。
    蜡烛从呼延氏的僵硬的手里滑出来,“啪”一下摔在地上,息灭了,清冷的屋里又是一片漆黑,呼延氏的世界里也是一片漆黑,只有天塌地陷的轰隆声震击着她的灵魂,于是,呼延氏崩溃了,怎么也站立不稳的她,便随着天塌地陷的轰隆声,慢慢地倒了下去。
    也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呼延氏恢复意的时候,是听到女儿地呼唤声“娘亲!娘亲!娘亲……”
    黑暗中的她睁开双眼,却发现周围是刺眼的明亮,十岁的七丫头扎双吉,身穿镶着金牙子的紫红色对襟小祅,笑迎迎地站面她面前,甜蜜而幸福地喊着她娘亲。而在不远处,她的天,她的世界,她日思夜想的夫君马瑶,正站在万丈霞光中,正微笑着望着她们母女俩。
    于是,呼延氏也幸福地笑了。
    当鲜红的朝阳,喷薄而出后,当灿烂浓郁地朝霞,将整个世界都覆盖浸泡的时候,在前两天赶回安阳马府接青霞到北京治病的马吉樟,吩咐家人到呼延氏的院落,搀扶青霞起程时,家人却惊诧地发现,呼延氏和青霞母女俩,已双双离开了人世。
    三
    青霞辞世半年之后,秦川也在南京,莫明其妙的离世了。临死之前,他的手里握着一幅字画,字画上是姜太公钓鱼图,而画的一则,是一首五绝诗。诗的字迹绢竹,如行云流水,柔中有钢;诗的内文是早覓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其实,对于秦川的突然死亡,秋红是心知肚明。她之所以心知肚明,是因秦川在睡梦中,不断地呼喊“马夫人”。
    而秦川之所以在睡梦中呼唤“马夫人”,秋红最后才得知。原来秦川在二十岁地时候,见过青霞的生身母亲呼延氏之后,便再也忘不掉她地身影了。可是,多年之后,他在一次拦路抢劫的偶然机会,遇到了青霞,当时他惊呆了,误以为是青霞的母亲。当他从刘铁对青霞的称呼上,才知道了青霞就是当年跟随在马夫人身边的那个小女孩。因为青霞地相貌与母亲呼延氏酷似。所以,秦川自从见到青霞之后,他便一直把青霞当成了“马夫人”。
    特别是河南起义失败之后,他们站山为王的老营被官府端掉,他们三位老大也四散逃离,山上所有地众弟兄也是树倒猢狲散,或被枪杀,或呈鸟散。而这时的秦川,也四十多岁了,可他因为一种痛苦地牵挂,便躲避在开封乡郊。可尽管是躲避,他每隔几天,都要悄悄的进一趟城,躲在桐茂典后院门口地对面,注视着桐茂典后院的大门,直到看见青霞乘坐的马车进出,心里才踏实,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如若看不到青霞的马车,他便一直躲窥着,直到天色黑透,他才惘然若失的离开。
    现在,青霞和经母亲呼延氏双双辞世了,在秦川的内心深处,那份痛苦的牵挂,那份折磨他一生的牵挂,也中断了。没有牵挂的秦川,好像对这个世界再无有任何可留恋的了,于是,他就那样平静而痛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秦川离世之后,秋红亲眼目睹了青霞母子那孤儿寡母的艰辛历程,她也深深的知道,自己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如青霞,那她和儿子未来的孤儿寡母生活,也是难以想像的艰辛和不易呀。于是,她为了让儿子有祖坟可祭奠,可祖宗可依赖,有老家和姓氏可依靠,便将青霞留给她的宅房卖掉,带着十岁的儿子,千里迢迢赴上官一秀的老家而去。
    第174章功载至千秋,万古永流芳
    历1923年,即阴历癸亥年。
    在河南省城开封的南土大街上,也就是原尉氏县刘耀德开设《桐茂典》当铺的原址上,也就是由刘青霞捐出的居贤宅上,也就是已由河南督军冯玉祥收为公有的刘家房产上,河南省第一贸易商场,正在举行开幕仪式,冯玉祥将军带着侍卫队亲自参加商场开幕的剪彩仪式。参加开幕仪式的还有本地商会会长,商界精英,各界的名流和权威。
    因为这是河南省最大的贸易商场,所以,开幕仪式的现场,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前来参观的市民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时,整个南土街上是车水马龙,人挤车碰,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商户们的喊叫声、叫卖声,是此起彼伏、不绝入耳,远闻南土大街之外;商户们的生意是兴隆繁盛、应接不暇。商户们和满街之人的脸上,是喜笑颜开,合不扰嘴,举眉投足之间都流淌着心满意足和欣愉悦。
    这人贸易商场的名字叫国货商场。商场建筑形式新颖,内部宽敝,沿周为八棱形状,周长二百四十米。建筑面积为四千平方米左右。正大门座西面东,临南土街,后大门座东面西,临洪河沿街,南北两侧中央各辟一门,四角各有角门,可谓四通八达,进出方便。
    场内环周两侧,是店铺栉比;固定铺面有四十余家,两侧店铺中间地空阔处,一些非固定的摊户也是一家挨着一家。经营的商品以时货、布匹居多,全属零售。场内中心设剧院一座,名唤华光影剧院。此时此刻,剧院里正在上演豫剧《打金枝》。如果到了夜间,也可以放映电影。
    这个河南省最大的国贸商场,就是由曾经的尉氏刘半县、曾经地中原首富——刘耀德开设的刘家新桐茂典的当铺旧址改建的。
    此时此刻,河南都督冯玉祥正在开幕仪式上剪彩,他的副官突然匆匆匆忙地走进开幕仪式现场,走近冯玉祥身边,附耳轻声禀报说“都军,刚才刘铁来报,说刘先生已故去,昨天棺疚运至尉氏之后,刘氏族人不让刘先生的灵柩在刘氏族的坟地下葬。刘先生的娘家人无奈,不得不将刘先生的灵柩运回开封,现在正停放在开封孝俨寺内。今天上午,安阳马家人欲求助于都军,可得都军您正在开幕现场剪彩,所以,才请刘铁禀报您……”
    冯玉祥一听,正满面笑容的他,立时深锁了额头,把刚刚剪过彩地剪子,顺手扔到礼仪人端着的托盘里,果断地命令副官“去!立即带上一支部队,护送刘先生的灵柩回尉氏,并且,还要负责让刘先生顺顺利利的入土为安。我等这里地开幕仪一结束,会立即赶到尉氏的!”
    副官领命,立即执行去了。
    国留商场地开幕仪式结束之后。冯玉祥与参加剪彩仪式地商界精英。各界地名流和河南权威人士欢聚酒店。草草地用过公宴。立即带一支人马。快马加鞭地赴尉氏。不但给已经安全下葬地刘青霞举行了隆得地祭奠仪式。还亲自带领官兵。在青霞地坟墓周围种植了十几亩松柏。以示对青霞一生所立下地丰功伟绩地尊重。及永久地缅怀和纪念。
    监护着青霞地葬礼。顺顺利利地安葬。还亲自带领士兵。在青霞地幕地周围。种植了十几亩地柏树。以喻对青霞一生所立下地丰功伟地称赞和纪念。
    整个尉氏县城。在青霞下葬地当天。市民是心情悲痛。几乎是万民空巷地去参加青霞地葬礼;而尉氏县乡下地父老乡亲。得知青霞故去。灵柩运至违尉氏归葬地消息。是纷纷奔走相告。有地几乎是全村出去。成群结队地赶往县城。心情悲痛地来为青霞送行。
    在青霞故去地好长时间。青霞都沉浸在缅怀青霞地悲痛之中。特别是贾鲁河两岸地黎民百姓。把青霞捐款修筑地贾鲁河大桥地功绩。编成了炙人口地歌谣。世世代袋子工地传唱。以示对青霞地感激和颂扬
    青石桥呀青石桥。
    伟壮观双路道。
    青霞贤绩垂青史,
    万民同济乐逍遥。
    ……
    时至今日,青霞已辞世将近百年,当年青霞筑建的师古堂,已成为尉氏县委招待所——也就是今天的尉氏宾馆;而青霞为孤寡妇女修筑的寡妇村,依然保存在尉氏宾馆的东北角,全国各地的旅人每在尉氏宾馆住宿的时候,可免费参观游览;青霞当年创办的河南省第一所女子学校—华英女校,已成为尉氏县师生力最强大的南花园小学,也被称为实验小学;青霞当年出资为刘氏族人筑建的刘氏祠堂,现在依然保存在尉氏县大桥乡政府的院子里。
    现在尉氏的教研室,也是尉氏县最早的教育局,曾经是刘青霞手下的刘家盐店;现在的尉氏北仓粮库的所在地,是青霞当年创办华英女校之后,因为在星期天给学生设有植桑养蚕的活动,是青霞专门购置土地,为学生种植的巨大桑园。
    现在开封的模范商场,就是曾经的国贸商场,也就是刘青霞当年掌管的刘家新桐茂典旧址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即是豫省最早的银城银行及中州中学;豫省最早的河南医院,即是河道大街的刘家老桐茂典铺旧址。
    青霞捐资创办的北京豫堂,在民国以后更改为嵩云中学,或者河南中学。为河南和北京培养了数千名中学生。一九五六年的北京,各私立中学并入市立中学,嵩云学校(北京河南中学)从此结束。
    在南京孙中山博物院中,仍然存有刘青霞慷慨捐资,支持辛亥革命的有关资料。而青霞,之所以在《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一文中,没有披露给孙中山的捐资,第一,是数额巨大,怕引起刘氏族人对她的更加欺凌;第二是因为,当时,虽说袁世凯已辞世,黎元洪为总统,可是,黎元洪只不过是一枚虚设的橡皮章,真正的实权,却掌握在内阁总理段~手中。而段~,却仍然执行的是袁世凯的政策,对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恨之入骨。所以,青霞怕引起烧身祸端,才在《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一文中,只字不提经孙中山捐巨额的事情。
    在河南文史资料中,有关于刘青霞捐资革命、捐资社会、乐善好施的资料和记载;在开封文史资料中,有关于刘青霞捐资革命、捐资社会、乐善好施的资料和记载;在我们尉氏,有关于刘青霞捐资革命、捐资社会、乐善好施的资料和记载。
    现在,我挑选二三篇篇幅短小的史料记载,供读者飨读
    一《女士沿义》尉氏县刘青霞女士,富而不甘为守财虏者也。留学东洋,素多热心桑梓,日前以汴绅筹办中州公学、中州女学,经费竭蹶,特来函告捐银一千两,以资应用。若刘女士者,诚加人一等矣。(本文原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汉口的《公论新报》上)。
    二《刘女士热心公益》尉氏县女士刘青霞,家道素殷,乐善不倦,声名早达于乡闾。日前,该县贫民工厂无款开办,该女士捐洋五万元作为该厂开办经费,如是者女界中诚所罕见也。兹闻该县长备文呈报该女士教予义方,急公好义,捐资兴办工厂,实属贤德可嘉,善勇为。当轴准此,核阅所呈,实为杨条例相符,当即咨部立案,从优协,以昭激劝云(本文原载民国六年四月二十四日的《大梁日报》上)。
    三《刘青霞捐助开封难民收容所》所内留养妇孺五十余名,衣裤亦多破烂。除该所自行购物各衫裤外,有桐茂典东家刘青霞女士捐大洋二千元,托难民所所长赵惜为所内小孩购备新制衣裤四十件整,分给服用。(本文原载一九二二年七月九日的《新中州报》上。而此时的青霞,已经将家资全数捐给冯玉祥充为公有,她当时捐出的钱,是自己的养老钱。)
    ……
    (全文结束)(未完待续,) 推荐:在线看电影、电视剧、动漫就上,高清、高速、免费、无广告(云轩信誉保证) o

章节目录

免费其他小说推荐: 傅太太的一万个宠夫小技巧 斩神:开局拥有帝墟 丞相大人,来做我的裙下之臣吧 姐带着空间勇闯修真界 娇娇皇后总想着逃跑 重生八零之姐不是学神 异能天启录 灵异事件笔录 盗墓:我被小花反向养成了 烽火1939